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流传一张未经过证实的2021年高考高分段分布:为了避免争议,伟哥简单的处理一下。2021年一年的数据并不代表趋势,所以还是要拉长了几年看。
查询2019年高考成绩发现,海淀区高考成绩600分以上占全市同分数段比例较高。尤其是高分段,尤为明显!海淀理科700分以上17人,占比70.83%;
但前几年其实高分段中海淀并没这么高比例,2015年海淀区文科650分以上考生人数占全市的43%,600分以上考生人数占全市的33%;理科700分以上考生人数占全市的54%,650分以上考生人数占全市的45%,600分以上考生人数占全市的38%。
 
但如果看整体平均分,其实能发现,西城依然有很大优势。
 
原因其实很简单,海淀靠掐尖,但西城的直升快乐教育,对高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了。
 
基本就是从2014年开始,最近几年开始出现明显影响。
 
2015年1月,北京市西城区公布第二轮教育改革方案,表示将通过名校办分校、学校资源重组、引进高校资源合作办学等一系列方式进行初中资源整合。
 
本次教改继承了2014年启动的第一轮教改的一些思路。计划将新增不低于1000个优质初中学位。
 
西城的直升对比海淀的“六小强”
 
“牛小派”和“直升派”
 
整个升学链条中,“小升初”通常被认为是关键一环。西城“小升初”改革对家长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诞生了“直升派”,与之对立的被称为“牛小派”。
 
“牛小”指传统上的“牛校”。“牛小派”认为无论改革前景如何,还是应该先竭尽全力上一所好小学,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
 
“直升派”则来自西城教改后,一些弱校毕业生可以“咸鱼翻身”直升“牛中”。这些家长会优先选择可以直升的小学,“是对西城区教育改革的直接回应。”
 
2015年开始,裕中小学、西单小学、福州馆小学等12所小学30%符合条件的小学应届毕业生按照自愿原则,直升对接的优质中学。之后逐年递增,6年后直升对口中学的比例将达到80%。
 
直升优质中学的孩子需在原小学有连续6年学籍。报名数量如果超过比例将进行计算机随机派位。没有直升成功的孩子也可以选择其他“小升初”的方式。
 
伟哥对于教育的事不专业,所以今天以上文字基本都是抄网上内容,但海淀持续几年高分段针对西城的碾压式发展,将对两个区域的所谓学区房价格出现很大的影响。
 
1:从高分段分布可以看到,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非常非常非常大
 
高分不仅仅是2021年,过去多年可以看到,基本分布在海淀西城,曾经的东城基本都已经个位数。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素质再高,还得高考!高考就是应试教育的终极考验,你素质教育搞得再好,最后还得在应试教育独木桥上走一遭。这就是矛盾的地方。
 
全北京、全中国其实都是学区房,因为都是按照学区划片的。但其实严格意义上,只有一流一类、一流二类、二流一类才能称为学区房。当然现在有些9年直升的初中不错的,也可以说是学区房。
 
学区房的价格其实只是门槛,代表了这家长的投入,从全国看的确存在非常明显的高考下的不均衡现象。
 
学区房的出现,其实是在不增加教育资源的情况下的一个公平游戏规则。教育焦虑产生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我们不喜欢和变化相处。
 
大家最喜欢的就是,告诉我这么做,我孩子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告诉我买下这个学区房,我孩子上好学校问题就解决了;告诉我进入这个好学校,就能直升高中部。用不变的思维去应对变化的日常,那么我们势必就会焦虑。
 
2:各大城市对于学区房的调控手段,主流有四种:「多校划片」「名额分配」和「公民同招」「六年一位」。实际教育部门做不到稀释优质教育资源,或者做到多增加优质资源。所以措施只能治标不治本。
3:疫情和三胎导致优质教育资源更紧张
 
疫情导致的教育需求回流,出国难度加大,使得大部分家庭考虑国内教育,这部分基本都属于学区房的意向购房者。不论是北京的西城海淀还是上海深圳,大学区房新购房者中很大部分比例是过去考虑出国上学人群。
 
二胎导致的教育资源紧张,对于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大部分二胎家庭,认为2个孩子享受教育资源,相当于20万一平米的房价变成了10万一平米。这几年井喷入学,放大了市场需求。而新政策三胎,影响会更大。
 
4:最早教改的东城,已经基本退出了学区房的热点区域,西城从2014-2015年开始的教改,影响也将越来越明显。而海淀的六小强招生模式不变,很可能一枝独秀。
 
严格来说,2021年北京教委和建委针对学区房的调控已经非常有力度,奈何考分一出,差距太大。
 
5:朝阳区域之前的个别过热区域,特别是太阳公元,如果数据属实,很可能会快速降温。
 
学区房的出现是教育不均衡导致的,学区房的出现是发展问题,当下的政策基本集中在让更少的人更难获得优质资源,除非房山、大兴、昌平能批量出现全市前100名,否则部分区域购房集中依然难免。
话题:



0

推荐

张大伟

张大伟

683篇文章 5天前更新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