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雨后彩虹,蓝天白云;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积水,艰难绝望。
 
面对高考这个独木桥,大部分海淀家长或者说是这一类的家长肯定是前者。
 
这几天很多文章讨论“海淀家长”,攸克君就写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今天伟哥从另外一个海淀家长的角度补充补充。聊几个话题。
 
几个前提:我不认为我儿子是或者会是学霸,另外,我也不认为高考是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志,因为我自己也考不好。
 
伟哥自己就是海淀家长,孩子在海淀算还可以的学校上学,几年前孩子在幼儿园中班以前在望京快快乐乐的玩耍,突然在上大班的时候,发现孩子的同学纷纷搬家,去西城的海淀的东城的,让农村进城的伟哥开始深思、焦虑。
 
心理压力太大了,决定买学区房!梳理过北京东西城、海淀的教育改革方向,最后还是选择了海淀。这件事上,伟哥可以说从理性到感性都分析过得失,一会儿我为什么不选择去西城?!(不改高考制度改教育,这就是耍流氓)
 
其实每一个家长的心里都住着“海淀家长”,海淀家长这个名词也并不意味着就是虐待孩子,而是牺牲自我、陪伴孩子成长。海淀家长最大的梦想是“望子成人、望子成龙”。当然,海淀差距也非常大,海淀有些区域的学校非常一般。
 
为什么要都走高考独木桥,其实是因为无处不在的鄙视链!
 
中国的教育鄙视链是从地域就开始广泛存在:
 
北上广深>东南部发达城市>沿海大城市>中部发达城市>西北部城市>农村>偏远山区。
 
恋爱学校鄙视链/大学鄙视链:清北> 985>211>一本> 二本>三本>专科。
 学霸 > 学糕 > 学痞 > 学民 > 学酥 > 学渣 > 学婊 <> 学屌 > 学水 > 学残 > 学弱。
 
专业鄙视链
 
艺术专业>文科专业>临床医学=经管金融、经济学数学>建筑、工程管理>师范类>物理、电气、电子信息通信自动化、土木地质类>食品、园艺、农学、兽医、植物。
 
首先,大部分家庭都面临的最大难题,高考还是不高考!
 
高考肯定就是应试教育了(含公立和部分私立),而很多人看的以出国为导向的私立国际学校,内容多元趣味,虽然学费贵,但对比学区房可以基本忽略不计。与主流升学体系基本不融合。也就是说,一旦选择个私立国际,再回高考教育基本不可能。
 
只要高考,必然就是选拔教育。无论怎样变革入学和分班制度,谈“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口号,都无法改变应试导向和题海风貌。即使表面改了,也不改实质。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禁令,都改不了中小学仍然掐尖培养的现实。
 
在选拔的高考里,大部分孩子肯定会成为分母。一条按部就班艰辛但是相对安全。但如果你选择走私立国际,特别是一开始就走私立,其实是选择了非主流,同样有成才的机会,但如果如果不适应,那真就不适应了,基本不存在走高考路半途走入国际学校的可能性!
 
其次,为子女投入时间与金钱,这在国外也通用!
 
全世界的父母平均花费在孩子的各种教育上的费用为44,221美金。其中香港在全世界家长中投资的最多,为132,161美金;中国大陆排在第六位,为$42,892;美国排在第四位,为$58,464。
第三,教育不是攀比,而是适合。
 
掏一笔钱让孩子上学、参加夏令营以及课外辅导班,是中国父母区分自身地位的最新趋势。
 
第四,在该奋斗的年纪奋斗。
 
所谓的快乐教育,表面上是放飞孩子,其实你是害了孩子,人生的前20年,你付出了一半,孩子付出了一半,两代人的努力,才会有孩子良好的结果,你放飞了,最后所有的结果都是孩子承担。
 
为什么会有家长感觉在外面疯玩,才是孩子想要的?哪怕你现在算是成功,你招聘职员,你要他应聘简历211、985,你想过你孩子没有这些未来如何立足社会?
 
无高考,不青春!作为公平性与残酷性并存的大规模选拔考试,高考改变了并仍在改变着很多人的命运轨迹,高考作为人生的一场重大考验,本身就是青年学生要普遍接受的奋斗“洗礼”。
 
当然,能够进入顶尖学府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总是少数。但无论成功与否,依然有这么多的孩子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这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
 
对分数的追求,是整个中国教育的问题,其本质是“尺子”的问题,是我们让孩子们追求什么的问题。如果不高考,那么就只能倒退到了两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了。
 
如果拼命上辅导班有错,那么这不是海淀一个地方,或者说是几所中学的问题,这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
 
把可以接受海淀教育的孩子放朝阳,把可以在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放私立(南方城市相反),这种牛逼家长,只能说是凤毛麟角,也是家长的不负责任。建议可以看看台湾地区、韩国的高考。
 
选择直升学校的基本都是不合格的家长,我在买房的时候,也面临这个问题。到底是买9年一贯还是买大家说的牛小,其实很简单:如果我的孩子智力好专注度高,是学霸,那么小学基本也已经不太可能上不去名校。选择直升校,只能被其他差孩子带差。如果我自己的孩子学习一般,是别人眼里的差孩子,去好学校也只能更累。
 
还有家长可能会借口说,我不缺钱,不希望孩子太苦,不指望孩子上北大清华。
 
伟哥找了很多数据,其实哪怕在海淀最好的学校,想考北大清华,那也是很艰难的事,大部分孩子依然是分母。但高考是现在孩子一生唯一一次最公平的比试。(虽然也有户籍差异)。
 
第五,想高考,谁就都是“海淀家长”。你以为在北京高考容易?
 
很多文章,吐槽海淀家长,吐槽几岁的小孩单词词汇量在美国够用,在海淀不够用。作为海淀家长的伟哥,认为这些是段子,海淀很多高校家庭,从小培养孩子,词汇量高还真有,这种天才儿童,西城或者其他区也肯定有。
 
西城、朝阳、衡水中学,想高考的,必然都是一个模式,哪怕是台湾地区、韩国。包括我们这一代家长,经历过高考的,都知道要走出高考付出的努力。
 
根据北京市教育考试院数据,清华、北大2019年在北京市的招生计划为351人(不含北京大学医学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就是说,679分可能就是今年北京高考的“清北线”,清华、北大今年在北京市超过60%的新生可能出自同在海淀区的中学,这些学生可以“走路”去清华、北大。
千万别以为有北京户籍的就可以躺着上好大学。
 
1999年,全国大学扩招、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也就是说,随着海淀区内大学扩招和科技企业增加,大学教师和科技从业者相应增多,那时的年轻从业者,如今已到了子女参加高考的年纪。这是海淀这2年高考异军突起的原因,而全国能留北京的过去基本都是高学历,下一代作为考二代的数量惊人。
 
第六,文凭在大幅度贬值!
 
中介公司卖二手房已经需要本科学历了。难以想象现在小学老师、医生的门槛已经都是本科、硕士,再过几年,会是什么要求?
 
第七,为什么我不看好西城?
 
西城能够成为过去的北京教育高原是因为公务员子弟非常多,本身这一群体就是应试教育里面的顶尖高手。
 
西城所谓的快乐教育改革,直升,这必然带来未来这些过去名校的生源素质下调。所以3-5年后,西城区名校的升学率必然会大幅度下调!
 
2019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名单,西城进省队的依然寥寥无几,前28名如下:这份名单各区人数是,海淀18,东城5,丰台3,西城2。
 
北京高中物理联赛的省队及一等奖名单公布,尤其是省队17人的大名单中,海淀区12人,东城区3人,西城区1人,丰台区1人。
 
最后,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
 
海淀家长陪伴孩子成长,伟哥每周末在学而思的课堂边上码字,能回到高中的感觉。
 
北京学区房是有一个鄙视链的:
 
学区房鄙视链的顶端:西城区德胜片区-西城区金融街片区-海淀区万柳、中关村、上地-东城和平里。(西城未来几年会快速的没落)
 
学区房鄙视链的中端:西城、东城、海淀,非顶端的其他区域。
 
学区房鄙视链的中下端:朝阳区的朝阳门区域、望京区域、陈经纶各种分校、人大附分校、朝阳学校。
 
学区房鄙视链的下端:石景山、丰台
 
学区房鄙视链的下下端:遍布通州、房山、大兴、昌平的各种明星分校。以人大附为最好、其次是皇城根、实验二、史家等。
 
另外,通州、房山、大兴、昌平的村小。
 
但是,伟哥一直认为,学区房从来不是孩子成才的充分必要条件。
 
家庭是教育最重要的地方,买了学区房并不是孩子成才就能万无一失,歌唱家的儿子李天一一样是一路学区房成长起来的。
 
只能说,不可能一套学区房就换一个国家栋梁一样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才更重要。
 
学区房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家长的努力,在现在社会起码大部分儿童的营养差距很小,不排除有10%的儿童特别聪明,而教师的素质其实差距也越来越小。很大程度上学区房比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配合程度。所以学区房才会出现在西城、东城、海淀。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更关注。
 
学区房的价格其实只是门槛,代表了这家长的投入,现在99%的孩子智商相差不大,同样,现在的老师其实认真程度也有限,学区房的高升学率,其实主要是家长的努力,一群有同样目标的价值,用学区房聚集在一起。屏蔽了社会上很多诱惑信息,这样的孩子当然不是100%成才,但成才的概率相对就会高一些。
 
最后伟哥从一个还在努力中的家长角度总结一下:我能接受孩子的平庸,但肯定是因为他的能力和选择,多陪伴孩子,给他创造机会选择,而不是我替他选择了。
 
话题:



0

推荐

张大伟

张大伟

683篇文章 5天前更新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