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这几天的热点新闻除了楼市喊冬天之外,就是楼市不准跌了:
安徽合肥近日传出,某楼盘降价6000元/平米,房产局长亲自前往调研,不久,房价便又回涨。
无独有偶,砀山某楼盘降价后,当地政府组织召开了一次"降价未遂事件"约谈会,停办相关楼盘预售许可证,同时对4家合作银行予以处罚。
楼市兜底论:这么多年,房价只要有下调的迹象或者出现下调,调控政策就必然放松。
特别是最近经济日报的一篇文章,更是被很多人看作是房地产调控要转向的代表。
从企业预期看,冬天之说有所夸张,但秋天的确出现了:
从销售情况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是同比下调的!
11月截止日前,发布2018年前10月销售业绩的企业合计超过31家,这些企业整体看,9月销售依然处于高位,31家企业合计10月单月销售4552亿。与9月份的4716亿相比轻微下行。
前10月这31家房企合计销售额达到了4.24万亿,平均同比上涨幅度达到了38.8%.
在已经公布销售业绩的31家房企中,10个月销售额就破千亿的企业多达14家。与9月份相比,10月份整体标杆房企的销售上涨幅度有所放缓,9月这31家销售额平均上涨幅度高达40%、但整体看31家房企全面同比上涨,无一房企销售下调。2018年依然是房地产行业刷新历史记录的一年,标杆房企市场占有率继续集中。
从当下销售数据看,2018年标杆房企刷新历史记录依然是必然,但整体看,上涨速度相比2017年明显开始放缓。
那么为什么房地产并没有真正入冬,依然总被兜底?其实原因很简单。
1.房地产有大量的银行信贷
过去十几年的房地产波动历史,与货币政策完全吻合。过去历次小周期波动的背后,外部因素才是主要原因。不论是经济大环境的变化(2008年),还是各项调控政策,都是市场下行的主要原因。
因为信贷的刺激,所以房价本来应该降温再现爆发。央行公布前三季度信贷投向房地产增量占新增贷款近四成,10月19日,央行公布2018年三季度贷款投向,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7.45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与上季末持平;前三季度增加5.21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9.6%
2.6.5%是“兜底”之源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中国并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6.5是执政思路,是政治要求,因为这个数据,所以经济的所有指标已经确定,如果其他不够就需要刺激能够达成这个目标的行业,所以房地产成为了最容易补缺的行业。
3.土地财政
在过去的10个多月,一二线土地市场整体土地涨幅放缓,累计土地出让金2.25万亿,同比2017年同期的2.19亿只上涨了2.7%。
土地市场平均溢价率只有12.37%,而2017年则高达24%,2016年48%。
4.稳定
全国很多城市房闹泛滥,大江南北均有波及。有组织有纪律的房闹成为经历过多轮房闹的本次新特征!
江西上饶桂碧园项目因降价,被前期业主将售楼处砸毁;石家庄恒大降价不足2成,业主也拉上条幅讨要退房政策;位于环京1小时经济圈的早安北京项目,也因坚守不退房的底线迎来大批“讨要说法”的业主。同样的“房闹”屡屡在上海、杭州、安徽、景德镇等多地疯狂上演。
大部分开发商为免自身麻烦,也就“随波逐流”顺遂了“房闹”的要求。
若降价便退房。这样地纵容果真能让普罗大众得了实惠?“房闹”的“无赖式”干扰真能让房价回归所谓“理性”?只怕未必。
2008年、2011年、2014年,也都出现过大规模的此类“房闹”事件,开发商迫于市场和业绩压力,降价销售,购买了前期房源的业主们,因为新开盘项目的价格低于自己此前的购房价格,掐指一算,认为自己损失惨重且这些损失是开发商造成的,或要求退房,或要求补差价,甚至怒砸售楼处。
严格意义上,中国楼市只有在2008年出现过全局下调,而2009年、2012年、2015年的大规模救市养成了房价不能跌的惯性。2018年逐渐入秋的楼市,到底会不会再全面兜底?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